医疗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医疗新闻 >

为什么需要警惕疫情的二次冲击

发布时间:2020-03-20 文章来源:未知 浏览人数:
一、谨防新冠疫情“二次冲击”
 
 
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复。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及其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也给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近期,欧洲疫情防控思路的一度转变,提出 “群体免疫”方案,对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3月12日,瑞典官方决定,停止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统计,不再对轻症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检测。这意味着,瑞典将失去对新冠疫情潜在病例的流行病学追踪。随后,3月13日,英国官方表示,政府目标是延缓新冠疫情高峰,让人们产生群体免疫力。同时,德国官方也表示,60%-70%在德国的人将感染新冠病毒,将在更长时间与病毒作斗争。法国官方也表示,既有必要遏制该病毒,但同时也要管理流行病的影响,以维护国家社会和经济生活。
 
 
不难看出,欧洲防控疫情的思路,与中国完全不同。如果说,中国大规模隔离和全国驰援是一场“遭遇战”,那么欧洲抗疫更像一场“持久战”。欧洲的抗疫策略,是治疗重症,停止轻症检测,目标是大部分民众产生抗体。目前来看,美国是“遭遇战”,但随后也可能不得不演变为“持久战”。3月11日,美国宣布,将在接下来的30天内暂停从欧洲出发的所有旅行。但是,通航禁令对经济活动影响巨大,这从随后欧美股市重挫就可以看出。
 
 
但是,英国政府提出的“群体免疫”防疫思路,受到了英国民众的广泛质疑。3月14日,英国近400名科学家和工作者,发出公开信,认为除非立刻进行隔离,否则未来几周将影响上百万英国人。随后,超过200名英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发出第二封公开信,表示政府认为全国隔离会导致英国人隔离疲惫的观点,证据不足,要求公开证据。英国免疫学会主席Arne Akbar教授发出第三封公开信,表示当前英国的公共卫生策略,跟其他国家有本质区别;在免疫学领域,对于这种策略,大家抱有重大的质疑。
 
 
鉴于此,英国政府从3月17日开始,迅速调整了防疫思路,宣布马上升级抗疫措施,考虑限制人员流动,阻止新冠病毒传播,防止疫情压垮该国医疗服务体系,并将关停所有学校。这一系列举措,显示出英国在考虑放弃“群体免疫”的防疫方案。
 
 
二、“二次冲击”对中国会有哪些影响
 
 
如果英国以及欧洲坚持“持久战”,最终可能将所有国家拖下水。美国今年如果不是大选年,也许会和欧洲步调一致,采取“持久战”的抗疫方式。各个国家之间抗议的方式不同,不仅有制度文化方面的考虑,很大程度上也有经济承受能力方面的考量,尤其对于储蓄率偏低的欧美国家来说。可以说,“持久战”对老百姓物理伤害更大,“遭遇战”的经济成本更高。
 
 
如果陷入“持久战”,中国将面临两难选择,阻止通航影响经济,放开通航影响防控。防控思路的冲突,就会产生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中国不发出通航禁令,那么中国的输入性病例就会源源不断,中国可能也不得不陷入“持久战”。如果中国发出通航禁令,那阻隔措施对经济的冲击将会持续,直到疫苗和特效药研发成功。
 
 
全球疫情防控“持久战”,也会拖累总需求。以“持久战”方式抗击疫情,不仅将严重考验各国医疗体系承受能力,而且将大大延长疫情传播时间,这将持续影响全球总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为新冠疫情“二次冲击”,早做准备。陷入“持久战”,意味着中国之前所做的“遭遇战”式的疫情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海外疫情的传播时间和广度将超预期,无论是中国自身的总需求,还是海外需求,预计都难以避免更长时间的大幅下滑,可能使我们经济的下行压力大于预期。当然,天气转暖,为疫情防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开发特效药和疫苗争取了宝贵时间。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二次冲击”可能会持续多久,可能也要调整在一次冲击假设下,已经作出的经济和行业发展判断。政府宏观对冲政策,也需要严阵以待。对新冠病毒的防控是世界性的,只有全球胜利了中国才能说胜利,因为大家都在一个地球上。
 
 
三、如何防治或者对冲?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我们面临的三期叠加处境,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大。而2020年伊始,我们就又经历了国内疫情、海外疫情和石油价格战的三头灰犀牛。路难走,但还是要走。
 
 
正如3月17日国常会所强调的,现在必须把稳就业放在首位。受疫情影响最大最严重的,就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他们占到我们城镇就业的半壁江山,也是社会保障的薄弱环节。所以,要在保持必要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尽快取消妨碍复工复产的不合理规定,让更多务工人员尽快返岗,有活干、有钱赚,这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
 
 
积极扩大就业迫在眉睫。关于可以采取的举措,不仅可以清理取消不合时宜的临时管制措施,而且可以利用财政积极支持大学扩招。不仅可以鼓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在房租和水电费用等方面让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且可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新岗位新职业。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资源,用市场化的手段,大力度保障就业。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逆周期作用。
 
 
首先,宏观逆周期政策对冲总需求滑落。国内疫情集中在一季度,海外疫情的扩散大概率会持续到二季度,如此一来,不仅我国消费会受损,全球总需求放缓也必然会严重拖累我国出口。因此,我们就需要在现有保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性地出台逆周期对冲政策,拉动总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小企业税收负担。
 
 
其次,新老基建结合,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旧基建虽然对经济的边际效用在递减,在重在出量,是特殊时期稳就业的重要支撑。新基建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主要抓手。2020年中国产业政策将与新基建结合起来,以5G为例,新基建建设的是信息高速公路,为未来海量的已知的未知的内容,提供载体和通道。新能源产业亦是如此,新基建的众多领域是我们丰富经济业态、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突破口。
 
 
第三,因城施策,稳定房地产市场。政府房地产调控逻辑,从全国一盘棋,到一二线和三四线差异化,再到目前的因城施策。因为每个城市经济情况不同,人口流入流出规模不同,房价上行和下跌压力也不同。因此更加强调因城施策,其实就是照顾到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调控思路由紧转变为稳,我们认为这也是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决策思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