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医疗新闻 >

医改是压力也是动力 124家医疗上市公司一季度净利润翻倍

发布时间:2021-05-07 文章来源:未知 浏览人数:
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医疗行业是一次大考,伴随新医改实施和“十四五”开局,医疗行业上市公司也呈现新变化。最明显的是,过去依靠明星药品或医药零售现金奶牛享受高估值的业内公司,正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而细分行业的创新型企业,逐渐从被低估的状态成为板块龙头。
 
 
集采倒逼公司转型
 
 
自2018年首轮全国药品集采拉开帷幕,医疗行业就面临利润危机,西南证券的研报显示,2020年两轮全国药品集采的平均降幅分别为53%、70%,其中单个药品的最高降幅分别为93%、98.7%;同年的全国器械集采,平均降幅达到93%。
 
 
受集采政策影响,上市公司业绩承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集采常态化,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并未受到严重影响。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上海医药、九州通、国药股份等业内知名的头部医药公司业绩居前。申万行业分类中的医疗行业373家上市公司中,124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翻倍,占比33.4%,其中更有43家公司同比增长超五倍。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集采倒逼医药公司进行降本增效,一部分药企选择向上游产业链延伸,进入原料药市场,通过掌握原料药的话语权降低药品的生产成本。另一部分则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在仿制药利润大幅降低的时候,通过新药带动公司成长。
 
 
史立臣说:“拥有较强实力的公司,会同时进行这两个方向的转型升级,成为打通药品产业链的巨头公司。集采中标对这类公司来说,是产品市场规模扩大和影响力增强的机会,可以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发展壮大。”
 
 
从口服药到注射剂、吸入剂,再到医疗器械,医疗行业集采的范围在一步步扩大,未来中成药和生物药也有望纳入全国集采范围,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医保支付压力,也加速了行业的转型。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随着国内销售利润的微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很多医疗公司瞄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并尝试将产业链接轨到国际资源中,其中一些转型成功的企业,其利润与估值已不亚于集采前的水平。
 
 
创新带来行业两极分化
 
 
近年来,创新药受到政策大力支持,已呈现出“审评快、上市快、上量快”的趋势,随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公布,给未盈利的创新药公司提供了上市机会,也使创新药成为药企估值提升和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促进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创新药、首仿药已成为药企寻求市场突破的发力点,具备原料制剂一体化及产品集群优势的药企,可以凭借研发优势、产品规模优势获得更多订单,这也是目前资本重点关注且估值较高的公司。
 
 
除了创新型医药公司,为医药公司提供研发服务的医药CRO、CDMO产业也持续高景气。中泰证券对A股CRO、CDMO公司2020年业绩进行梳理显示,在行业整体格局上,2020年药明康德以16.3%的国内市场份额位居首位,行业前五家占国内CRO、CDMO行业比重约37.2%,但行业前三家收入占CRO、CDMO核心标的板块总收入比重达70.9%。
 
 
龚涛说:“创新意味着极高的前期投入压力,未来医药公司的两极分化将会非常明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药企会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投资者应该抓住那些研发占营收比例20%以上,或是有独家研发品种的优质公司。”
 
 
国产替代浪潮汹涌
 
 
受益于核酸检测试剂、医疗防护和医疗设备产品及服务销售收入暴增,医疗器械板块成为去年和今年一季度业绩增速显著的细分领域。2021年一季度,申万行业分类医疗器械板块,有52.8%的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翻倍。新冠疫情的到来,给全球医疗能力带来考验的同时,也加快了医疗器械公司发展的速度。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医疗器械板不仅受疫情需求影响而业绩提升,还受国产替代政策扶持,拓宽了国内的市场渠道的同时,还有实力迈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部分医疗器械公司在年报中表示,疫情期间国外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助力公司的业绩增长。
 
 
张翠霞说:“国产替代浪潮是内外原因交织的结果,内部原因是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外部原因是海外生产企业因为疫情导致开工不足。由于现有的估值体系不会考虑此类因素,因此投资者不应太在意市盈率这块,应该更多的关注现金流和主要产品的国产替代空间。”
 
 
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尖端科技仍存在卡脖子现象,尖端领域创新不足、核心部件缺失等现象突出。“十四五”期间,通过新建、重组国家实验室,构建实验室体系将引领中国战略科技的创新,对我国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发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广州众成医疗器械产业高级研究员郑珂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伴随着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主旋律,国产医疗器械公司正在逐渐崛起。高值耗材是国产替代的主要方向,部分高端产品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可降解医用镁骨钉、人工心脏等,在鼓励国产医疗设备采购等政策推动下,行业内公司正在加速市场布局。